• 找资讯
  • 找报告
  • 找产品
快速发布
数据中心 / Data Center
当前位置 > 首页 > 产业资讯 > 饲养业资讯

“超级猪周期”背后的资本狂欢 分享到 来源:搜猪网 发布:2021-02-01 字号: 收藏文章

  猪周期,可以称之为养殖行业里的 " 潜规则 ":

  猪肉供给不足——猪肉价格上涨——生猪存栏量过度增加——猪肉供给过剩——猪肉价格下跌——养殖户亏损导致生猪存栏量过度减少——猪肉供给不足 …… 循环往复,行业供给、猪肉价格都形成周期性变化。

  一场席卷全国的非洲猪瘟,似乎有意打破这一规则。2018 年,非洲猪瘟让中国的养猪业遭受重创,甚至连能繁母猪、种猪都不能幸免。

  最严重的时候,全国损失了过半的生猪产能。

  由此,猪肉供应突然断崖式下跌,直接引爆了猪肉价格。这一涨,就是三年。

  在非洲猪瘟的影响下,小散养殖户被迫退出市场,规模化养殖强势推进,已占据生猪养殖的半壁江山。全国生猪存栏量、能繁母猪存栏量分别环比连续 7 个月、11 个月增长,市场猪肉供应增加的信号也越发明确。

  有业内人士指出,中国各大猪企已发布的在建或将建的养猪项目规模将达 20 亿头。无论上述规模能否全部投产,市场基本达成了这样共识:规模化养殖将从此占据主导地位。

  然而临近春节,猪肉价格仍然居高不下,大有再涨一波之势。规模化养殖的推进,似乎没能影响到高昂的猪肉价格。

  投资者开始怀疑,当资本推动规模化养殖快速占领市场后,更具规划的生猪养殖,是否会让 " 猪周期 " 趋于消失?

  这个问题还有待观察验证。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原有的 " 猪周期 " 从此大变,已成为必然。

  最强猪周期突袭

  循环往复的猪周期,被一场猪瘟改变了。

  2018 年 8 月,突如其来的非洲猪瘟肆虐中国,重挫生猪产业。养殖户们在突如其来的严重疫情面前,几乎束手无策。

  为了防止猪瘟进一步扩散,政府部门对疫区生猪进行扑杀隔离。而且除了扑杀之外,几乎找不到太多可行的处理办法。

  一时之间,国内生猪数量锐减,猪肉价格一路上涨,进入新一轮的猪周期。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 年 8 月份猪肉价格同比上涨 46.7%,带动消费者物价指数同比增长 2.8%。

  第二年,全国猪肉产量同比下降 21.3%,全国生猪出栏数量同比继续下降 21.6%。

  按照传统猪周期的规律,猪肉价格连续高涨后,会吸引一批新养殖户进入生猪养殖市场,扩大生猪产能,从而压低市场上的猪肉价格。当价格下降后,养殖户减少供给,价格又重新回升,周而复始。

  对于养殖企业来说,猪周期也带来了业绩的周期性。

  从牧原股份 、温氏股份、正邦科技和天邦股份这 4 家公司,近十年的净资产收益率来看,猪周期的影响十分显著。

  最近 15 年,我国经历了大约四次猪周期。以最近一个周期(2014-2018 年)来看,这4家猪企2106年的净资产收益率最高,2018 年最低,一高一低之间,振幅在20个百分点到50个百分点之间。

  以牧原股份为例。2014 年公司净利润仅有0.8亿,而在猪价上涨阶段,2015 年其净利润达5.96亿元,2016 年猪价高企,公司的净利润高达 23.22 亿;而在猪价下行阶段,2018 年上半年大幅下滑至 5.28 亿,直至猪瘟发生后,牧原股份净利润又开始大幅好转。

  猪周期对牧原股份净利润的影响十分显著

  猪肉的价格也在这个阶段开始持续攀升。与此前三轮猪周期不同的是,本轮 " 最强猪周期 ",不仅出现了长达将近 30 个月的上行期,而且突破历年最高点。

  此前三轮猪周期中,猪肉价格最高点涨幅基本在 30 元 / 公斤左右,而本轮 20 元以上的超高猪价,至少维持了长达 20-24 个月左右,远超历史上任何一次猪周期。

  猪肉价格在去年最高的时候,一度冲到过 56 元 / 公斤的 " 天价 "。

  实际上在非洲猪瘟爆发之前,严苛的环保制度已经在影响猪肉价格的背后因素。2016 年开始,大量散养户因环保问题被劝退离场。

  但环保趋严也并非是苛政。据农业部数据,我国一年所产生的禽畜粪便量达到 38 亿吨,但真正综合利用起来的不足 60%。为了整顿农村环境,政府部门开大手笔整治各类不合规养殖场。

  太多的养殖户、小型养殖企业在这几年离开市场。社会舆论、社交网络传播扑杀场面带来的恐惧,也让潜在进入者望而却步。

  在猪肉消费总需求不变甚至是不断增加的情况下,生猪存栏量和出栏量却仍然在下降,猪肉价格只能继续上涨。

  规模化趋势不可逆

  生猪规模养殖企业越做越大,这个趋势不可逆,且在加速进程中。

  生猪养殖市场上的每一场危机,都会淘汰一批中小养殖户。

  如上文所述,环保政策严控、加上猪瘟造成的强制性供给侧收缩,让小型养殖户在 2018 年前后大量退出。

  散户退出的市场,为牧原股份、温氏股份、正邦科技等龙头企业腾出扩张空间。牧原集团常务副总裁曹治年曾表示," 长远来看,生猪养殖产业正在逐步走向规模化、标准化,未来规模企业抗风险能力会越来越强。"

  此前我国生猪养殖行业 " 大而不强 " 的局面,已经持续了相当长时间。

  不同于其他肉类消费品,我国猪肉的消费量常年稳定在 5000 万吨以上,占我国每年肉类生产的 60% 以上。

  猪的出肉率一般在 75% 左右,一头 110kg 的猪大概可以出 80KG 的肉,2018 年我国人均消费猪肉大概是每人每年 40KG,相当于一个人一年要吃掉半头猪。

  如果按人均每年 40 公斤猪肉消费量 *14 亿人口 * 猪肉价格,随便推算一下就能计算出万亿级市场的市场规模。

  市场规模之大,但目前行业集中度却非常低。2019 年,全国生猪出栏大概 5.5 亿头,当年行业 TOP 10 企业共出栏大概 4500 万头,共占 8.1%。

  相比之下,美国作为全球第二大养猪国家,很早以前就实现了规模化养殖。2015 年美国生猪存栏 6600 万头,全国猪场仅 7.1 万个,存栏 5000 头以上规模占 60%。以美国生猪养殖龙头 Smithfield 为例,在 2015 年时就已经占据美国市场份额的 13.58%。

  规模化养殖场,意味着更有机会向行业的上下游施压,赚取利润,这是之前散户养殖完全不可能做到的,相反,散养户必须面对行业上下游严重的挤压,利润稀薄。

  牧原股份、正邦科技、温氏股份,是目前中国养猪企业销量前三名。温氏股份曾一度是中国生猪养殖行业的王者,但在这次超级猪周期中,牧原股份一举超过其成为 2020 年度 " 中国养猪大王 "。

  1 月 25 日,牧原股份发布 2020 年度业绩预告,预计 2020 年净利润为 270 亿 -290 亿元,同比增长 341.58%– 374.29%。预计 2020 年扣非净利润 300 亿 -320 亿元,同比增长 387.18% – 419.65%。

  以此计算,牧原股份 2020 年日均净利润近 8000 万元。

  公司预测,2020 年生猪销售量与生猪价格同比均有大幅增加,是导致同期经营业绩大幅上升的主要原因。

  2020 年,公司销售生猪 1811.5 万头,较上年同期增长 76.67%。一年按照 365 天估算的话,牧原股份平均每天大概能卖 5 万头猪。

  规模化生产保证了平稳的市场供应,虽然整体上看猪肉价格没有下跌,但其实背后正在进行从散户供给,到规模化养殖场供给的 " 产能置换 "。

  牧原股份最大的护城河就是成本控制。不同于温氏股份、正邦科技采用的 " 公司 + 农户 " 合作模式,牧原股份采用 " 自繁自养 " 模式,减少了大量中间环节的交易成本,生产成本控制方面具有优势。

  因此,在上一轮周期底部,当散户都已经开始杀种猪了,牧原还能依靠不菲的利润保持扩张。

  近五年,牧原的规模增速在 50%-60% 之间,长时间雪球滚下来,彼此的差距越拉越大。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 2019 年温氏营收是牧原的 3 倍、利润是它的 2 倍,但是市值却只有它的二分之一。

  猪周期不会被消灭

  行业的规模化程度在提高,但猪周期依旧存在,完全消失几乎不可能

  2020 年 8 月下旬,唐人神董事长陶一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各大猪企已发布的在建或将建的养猪项目规模将达 20 亿头,预测未来生猪行业会出现产能过剩,猪肉价格大跌。

  言论一出," 本轮猪周期即将走向尾声 " 的声音此起彼伏,一直高歌猛进的猪肉龙头企业股价开始下跌。

  据农业农村部监测,2020 年,全国生猪存栏连续 7 个月增长,同比增长 31.3%;能繁母猪存栏连续 11 个月增长,同比增长 37.0%。

  能繁母猪是基础生产力,当能繁母猪的存栏数量稳定增长后,可以预见到未来生猪存栏、猪肉供应会不断增加。

  " 生猪存栏 " 离猪肉供给端更为接近,其数量的增长说明猪肉的供应将走出底部。

  不难看出,这一轮生猪周期确实已经过了价格高点,但猪肉价格能否很快大幅下降还很难说。

  从近两轮的猪周期中,已经呈现出一种倾向,即猪周期的长度在变长。

  其中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点:

  一是由于散户大量退场,减少了由他们快速进来或离开造成的价格起伏;

  第二,以往中小散养户可以快速调整自己的生产,导致周期快速开始和结束;

  三是,规模化养殖提升以后,由于自身投资比较大,自我调节的能力也更强,即使在周期下行过程中出现了亏损,规模化养殖坚持的时间也会更长。

  目前国内规模化程度仍然不足,不好判断这一趋势对周期的影响,但我们可以借鉴海外的发展情况。比如美国、加拿大,生猪产业在 1980-2010 年均经历过快速规模化。

  截至 2016 年,美国、加拿大行业 CR5 的市场份额分别为 32.63%、22.3%。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至今的猪价走势上看,美国、加拿大并没有出现猪价的波动幅度随规模化推进而明显收窄的迹象,猪价仍呈现周期波动。但若只看近几年的振幅幅度,相比过去几十年是略有所收窄。

  从上述发展历程不难发现,随着规模化程度的提高,猪周期依旧存在,消灭周期几乎不可能。

  但周期的波动幅度会减小,周期的时间也会被拉长,可能会从现在的每轮周期三四年变成每轮周期七八年。

  目前,中国的生猪养殖市场还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尽管有巨头出现,但并没有垄断或者寡头的现象。当企业间的市场竞争行为影响到市场供应,仍然会引发波动。

  基于此,即便规模化养殖比例提升,猪周期还会存在。

  以牧原股份为代表的生猪养殖企业,股价仍会受疫情与国内猪周期等因素的叠加影响,呈现周期性波动。截至 2021 年 1 月 29 日收盘,牧原股份市值高达 3342 亿,一年的时间里市值暴涨近千亿。

  回到非洲猪瘟爆发前的中国猪肉养殖业。那时候的市场主力还是中小养殖户,而猪周期就是因为这些中小养殖户。

  当非洲猪瘟再加上国内环境治理政策,摧毁了以中小养殖户为主的猪肉养殖格局,让国内的猪肉市场逐渐掌握在了那些规模化的大型企业手里。

  但是,如果因此就认为,猪肉供给掌握在更加杀伐果决的大企业手里,猪周期就会因此消失,那想得就太简单了。

  文章来源:巨潮商业评论

中国玉米网版权及免责说明:

  •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玉米网,并在文章正文最后注明(中国玉米网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玉米网供应链(大连)有限公司、中国玉米网, 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 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 ,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 “来源:中国玉米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玉米网)” 的作品 ,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 真实性负责。

  • 3.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411-84755533

当前咨询0咨询答疑

您尚未登录,请 登录
大数据资讯为您所用
降本增效知您所需
多元服务供您所选
风险管控为您护航

客服时间(周一至周五8:00-17:00)

0411-84755533

新手指南

会员管理

入会须知

入会协议

认证会员协议

平台规则

交易管理办法

玉米交易细则

淀粉交易细则

法律声明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VIP 服务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服务条款|网站地图

为保证浏览效果及正常使用,建议使用:IE10及以上/Chrome/火狐等最新更新版本访问

COPYRIGHT © 2020 中国玉米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辽ICP备19018558号

服务热线

0411-84755533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