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找资讯
  • 找报告
  • 找产品
快速发布
数据中心 / Data Center
当前位置 > 首页 > 产业资讯 > 三农资讯

余杭区聚力“两山”转化积极打造“未来乡村”黄湖模式 分享到 来源:中国农业农村部 发布:2021-01-18 字号: 收藏文章

  近年来,余杭区深入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探索走出一条“美丽中国”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振兴发展新路,努力打造融于自然、面向未来的“未来乡村实验区”。该区黄湖镇青山村围绕“公益精神+文化力量+商业思维”的改革思路,2015年引进大自然保护协会、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万向信托等社会公益力量,及时启动龙坞水库水资源地保护项目,逐步消除上游汇水区因竹林大量使用化肥和除草剂造成的水质污染,积极构建集环保、公益、商业、金融为一体的开放性协作平台,以小于100万元的公益投资撬动了近3亿元社会资本参与生态经济的保护和发展,建立起了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强村富民、社会治理链接互促的“未来乡村”可持续发展模式。仅用3年时间,青山村的水体质量逐步达到Ⅰ类水标准。2019年,青山村集体收入达到668426元,较上年增长50.25%。今年5月,青山村“未来乡村”发展模式及相关做法被《人民日报》系列报道“在希望的田野上”第1期刊登。

  一、坚持市场机制,实现生态产业协同复兴,绘制“未来乡村”生态图景。突破以政府投入为主的传统生态保护补偿模式,创新引入社会组织参与,通过受益者付费机制打造可持续的生态治水模式。一是建立“善水基金”,以法律关系整合多方资源。以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等社会公益组织为主体,在青山村成立中国第一个水基金信托“善水基金1号”,将政府、农户、金融机构、公益组织与下游产业链企业、项目建设运营主体等资源进一步整合,通过信托合同的方式约定利益分配,形成成本共担、利益共享的受益者付费机制。二是成立“绿水”公司,引入社会资本发展绿色产业。推动青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以本村生态资源入股与社会资本合作成立余杭绿水公司,在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村集体的资源统筹能力,积极引导村民以闲置房屋、土地等资源参与绿色产业发展项目,共同分享产业发展收益。同时引入社会资本开发包括生态农产品、手工艺品、自然教育、生态体验等内容的多种产业互助项目,并为村民提供自然公益讲解、活动组织、民宿服务等培训,提升村民村内就业及创新创业机会。三是成立“决策委员会”,以公平决策促进利益共享。组建由村委会(股份经济合作社)代表、股东代表(村民、企业、个人等)和社会公益组织代表(大自然保护协会等)组成的决策委员会,通过行使平等的投票权实现重大决策的共商共议;委员会可实行一票否决权,负责提供水源地保护模式设计、林地管理的专业化方案,对保护效果进行评估以及对公益资源进行协调、整合。

  二、坚持开放包容,促进公益文化相融共生,擦亮“未来乡村”独特底色。根据自然资源与传统文化基础,围绕竹编、绣织、木工等传统手工艺优势,打造独特的文化语言和视觉表达。一是传统文化共享,因地制宜推动保护传承。使用原材料、原工艺将有50多年历史的青山村东坞礼堂改建为中国第一座传统材料图书馆—“From余杭”融设计图书馆,利用图书馆的分类方式,建立中国传统材料的数据库和分类体系。至今,融设计图书馆已经完成了全国31个省区市的手工艺普查,每年接待数百位来自全球各地的独立设计师、环保主义者,吸引了30余位国内外设计师常驻青山村。二是多元文化共融,为传统文化产业注入新的活力。邀请国外设计师与本地手工艺人开展合作,将传统的材质融入到当代设计,促进本地传统工艺的创新与再生。以余杭纸伞传统工艺为灵感设计的“飘系列—纸椅”获得了全球设计界的最高奖项—红点至尊奖;青山村两位女性村民凭借独创作品《水的一生》,登上了亚洲顶级设计展“设计上海”的展台。目前,已有200余位村民加入了图书馆项目,通过参与工艺创作,每月可为村民们增收近3000元,同时吸引了20余名青年回归青山村创业。三是乡风文明共建,打造乡村自然公益教育品牌。依托青山自然学校、融设计图书馆、麦芒泥地跑、废弃物博物馆等阵地,建立由社会公益组织为承办主体,面向长三角地区的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打造集自然教育、传统工艺、美学教育、社会实践为一体的“青山学堂”品牌。其中,融设计图书馆推动的“驻场设计师计划”,每年约有10名国家的公益设计师在融图书馆驻场进行创作,年均访客超1万人;青山自然学校成为阿里巴巴公众自然教育基地、余杭区第二课堂、余杭区首批青少年社会教育基地等,年服务社会公益访客及本地村民超2万人。

  三、坚持众创共治,推进治理机制有机更新,重塑“未来乡村”治理逻辑。着力构建多元文化交融、传统现代交织的“未来乡村”治理场景,实现“乡村治理、产业发展、村民增收”三向赋能。一是建立“青山同心荟”,创新乡村治理“柔性统战”机制。创立全市首个村级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青山分会(青山同心荟),建立“新老村民”协商议事机制,联合青山村委会每两个月召开一次基层民主协商议事会,“新老村民”就公共性事务开展讨论;成立“未来乡村”顾问机制,聘请“新村民”担任美学设计顾问和环境保护顾问。2019年,青山同心荟获评省级“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实践创新基地”。二是设立“青山祠评”,创新乡风民俗传播促进机制。对祠堂议事体制赋予新内涵,由村委成员、党员、村民组长(代表)、乡贤和新村民代表、公益访客组成“祠评”小组,根据集中评审、平时评审和访客意见反馈三方面,以户为单位对村规民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评价。“青山祠评”作为村规民约执行情况评价机制,促进良好乡风民俗的传承和演变,有效提升了村规民约、社区公约的权威性。三是推行“自然好邻居”计划,创新乡村产业收益分享机制。创新村民贡献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鼓励村民利用闲置的资源为访客提供餐饮、住宿等配套服务,分享村里产业的增值收益;同时对签约农户建立“绿色积分”激励制度,从生态保护、志愿服务、平安建设、乡风文明等方面对农户实施绿色积分和绿色评级,督促农户形成良好的环保理念和经营方式。通过协议约定将经营中10%的收益以捐赠方式捐给信托基金用于水源地保护,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目前,“自然好邻居”民宿和农家乐合作经营农户已超过50户,每户年均可获得2.5万元的额外收入。

  四、坚持筑巢引凤,激励创业人才扎根奉献,激发“未来乡村”发展活力。实施招才引智计划,建立导向鲜明的人才服务保障政策,持续强化对人才创新创业、住房保障、公共服务等服务力度,鼓励人才扎根乡村一展所长。一是建立贡献积分制,激发人才服务乡村动力。综合衡量学历、年限、贡献度等因素,专门制定“未来乡村”人才准入、评定和奖励机制,服务保障并有效激励人才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如设置村集体户口,鼓励和支持人才落户本村,对于个别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允许参照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受部分权益。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未来乡村”人才租赁使用村内存量房屋,其中贡献较大的人才,支持以租赁方式使用村内闲置宅基地。二是打造创业孵化器,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结合青山村邻里中心建设设立共享办公区,为新入村的农村创新创业人才提供共享办公场所。依托村内社会公益组织力量,定向开展资源导荐、平台共享、项目咨询等帮扶服务,帮助人才安心创业顺利起航。并联合金融及保险机构推出创新创业新型信贷产品并开办人才创新创业险,进一步加大对人才创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三是加强服务保障,解决人才驻村后顾之忧。将青山村内闲置的原里三幼儿园改建为青年人才公寓,通过租赁共享的模式,解决青年人才入村住房难题。积极推进农民分区域集中有序建房,对异地迁建后闲置房屋由村集体统一回收,进一步加强人才居住空间保障。建立镇村干部服务人才一对一机制,帮助人才协调解决子女就学等相关问题。同时,结合“未来乡村实验区”建设,提升教育、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打造“未来乡村”15分钟生活圈,为人才及本地村民营造优良的生活环境。



附件:

中国玉米网版权及免责说明:

  •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玉米网,并在文章正文最后注明(中国玉米网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玉米网供应链(大连)有限公司、中国玉米网, 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 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 ,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 “来源:中国玉米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玉米网)” 的作品 ,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 真实性负责。

  • 3.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411-84755533

当前咨询0咨询答疑

您尚未登录,请 登录
大数据资讯为您所用
降本增效知您所需
多元服务供您所选
风险管控为您护航

客服时间(周一至周五8:00-17:00)

0411-84755533

新手指南

会员管理

入会须知

入会协议

认证会员协议

平台规则

交易管理办法

玉米交易细则

淀粉交易细则

法律声明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VIP 服务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服务条款|网站地图

为保证浏览效果及正常使用,建议使用:IE10及以上/Chrome/火狐等最新更新版本访问

COPYRIGHT © 2020 中国玉米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辽ICP备19018558号

服务热线

0411-84755533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