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找资讯
  • 找报告
  • 找产品
快速发布
数据中心 / Data Center
当前位置 > 首页 > 产业资讯 > 饲养业资讯

200余万吨走私肉被这样“黑”进中国… 分享到 来源:搜猪网 发布:2020-12-25 字号: 收藏文章

  近日,多地相继出现本地确诊病例和进口冷链食品包装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疫情防控形势依然复杂。

  实际上,令人担心的不仅是这些由正规途径进口的冷链食品。

  近年来,走私冻肉屡禁不止且越发猖獗,这些未进行检验检疫的冻肉可能携带大量动物传染病病原、致病菌、寄生虫,甚至多种重大传染病。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走私冷冻肉更是埋下了极大的疫情隐患。

  走私冻肉,为何长期屡禁不止?

  1、走私肉的“奇幻漂流”

  2013年,中国牛肉产量640万吨,合法进口牛肉29.7万吨。然而,市场上实际牛肉交易量接近900万吨。

  这200余万吨的差值,足以装满80000个集装箱,塞满16艘重型远洋轮船。

  这些肉从哪来?主要有两个国家:适合牧草生长的巴西和禁食牛肉的印度。这两个国家的牛肉数量巨大、价格低廉,成了走私者的上选。

  曾有业内人士估计,“印度50%的牛肉走私到了中国”。印度—越南海防—越南芒街—中国东兴—中国南宁,这条走私路线曾经很“火”。

  *抵达越南,银货两讫

  商议好冻牛肉走私肉数量、价格,印度卖方先收货款的30%作为预付款,接着,将装有走私物的货柜装船从孟买发运到越南海防市。货柜落地后,买家支付尾款。

  值得注意的是,从印度到越南海防市,走私者正常报关,遵行正常的进出口贸易程序。印度官方数据显示,越南是印度最大的牛肉出口市场。

  但是,越南官方的进口数据中没有出现印度牛肉。

  *由“白”到“黑”,芒街中转

  中越边境分布着为数众多的贸易中心,芒街是较为繁忙的一个。这里警察力量相对薄弱,北仑河对岸就是中国广西东兴——芒街、东兴两城之间一水之隔,水面最窄处仅10米。北仑河边境线长达28公里,其中18公里适合通航与“上下货”。

  地利优势让这里成为“保货人”的觊觎之地,走私猖獗之时,平底铁壳船来往不绝,搬运工人不分昼夜地工作。

  【注:保货人,负责将货物从越南境内送进东兴并运抵防城港、南宁等“进口商”指定地点。】

  “鸡爪8700元每吨,牛肚17500元每吨,巴西现货,今天已到一柜。想购先付定金5万,具体来东兴面洽。”

  在国内一些冻品采购网上,走私者肆无忌惮地把自己的联系方式写在了留言栏里。

  *关卡重重,分发各地

  从北仑河上岸以后,走私者往往需要绕开重重关防。在靠近走私多发地的边境村落,一些边民甚至私设路障,对过往的涉嫌走私车辆进行收费。走私者交了“买路钱”才能走“棍路”——村民安排好的路。

  这些走私牛肉从“棍路”开上高速前往各地。从东兴最快三四个小时就能到达南宁的冷库,然后再用冷柜车运往消费地。

  在整个走私和运输过程中,由于要压低成本等原因,冻牛肉缺少严格的冷链设施,冷冻、解冻、再冷冻,然后,被端上不知情消费者的餐桌……

  2、有钱能使“鬼推肉”

  屡禁不止,最重要的原因是走私冻肉的暴利。

  近20年来,我国民众对牛肉等高品质肉品的需求快速增加。2005年至2018年,国内牛肉消费量增幅达到40.9%,从561.4万吨增长到791万吨。2018年,非洲猪瘟暴发,作为替代品的牛肉需求量进一步提升,2019年全国共消费牛肉833万吨,同比增长11.23%。

  但是,近年来,我国牛肉产量并未同步增长。2000年,我国肉牛存栏量还有1.23亿头,而2009年存栏量就拦腰减半,下降6000万头以下,随后,这个数字基本维持在6000万至7500万头。

  究其原因,相比其他肉类,肉牛养殖周期较长,一头肉牛从孕育到可以食用的周期长达3年,不少养殖户并不想轻易入场。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牛肉产量并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给进口留下了很大空间。

  相比之下,欧洲、北美、南美等地区国家的畜禽肉类产品凭借其原料产地以及养殖效率的优势,成本比中国低很多。举个例子,一个面积不及国内普通屠宰场一半的巴西屠宰场,一天宰杀的牛是国内最大屠宰场的2~3倍,效率高、成本低,价格便宜。曾有专家表示,国内猪肉价格曾是同期美国的1.79倍、欧洲的1.48倍。

  正常进口,货船将集装箱卸载到港口等待检疫,保存冻肉的电一刻都不能停,还需要经过安检和检疫程序、缴纳税费等。而走私则没有这些程序,不需缴纳各项费用,进一步压缩成本。印度和南美走私牛肉成本几乎只是正常报关的30%。

  在巨额利润的诱惑之下,就有人铤而走险。

  3、作案“花活”层出不穷

  不仅是牛肉,走私冻肉在中国肉类消费市场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每年数百万吨的走私冻肉从陆路、海陆来到中国。

  要治好经年累积的顽疾,需要下“猛药”。

  从2016年开始,海关总署连续三年推进“国门利剑”联合专项行动。2018年前5个月,海关立案侦办冻品走私案件104起,共查证走私冻品2.3万吨。

  2020年,黄埔海关缉私局联合东莞市公安局开展打击走私冻品专项行动,打掉一个特大走私团伙,查证涉嫌走私冻品一万多吨,案值约10亿元。

  广东广州市南沙区警方称,今年以来累计查获各类走私冻肉共1900多吨,涉案金额达6270万元人民币,成功拘捕152个走私疑犯。

  打击力度不断加大,走私的方式也在不断更新迭代。

  走私者用报废小型船舶、渔船改装油舱变货舱,再套用假船牌、以帆布遮蔽,并给冻品贴上正常肉类的标识,伪装成普通货物;用车辆夹藏等手法走私冻品入境,然后进行分装,雇用当地百姓通过小车、小船甚至人力运输等“蚂蚁搬家”方式,绕过设关地和边检人员,偷运入境。

  这种走私方式是海关近年来查获的冻品走私案典型作案手法之一,少量、多次、机动灵活,即使被查获损失也不大。

  打击“蚂蚁搬家”有多难?

  为防止走私分子作案,中国在界河北仑河一线建成了4.5米的高标准国防栏,但是仍有不少人通过梯子爬上围栏、用宽布条将走私货物送下,等在一旁的摩托车司机接货后沿着田间小路扬长而去,整个过程一气呵成。

  曾有媒体深入采访看到过一条视频:深夜,在离警车不到20米的地界,有10多名走私分子爬上国防栏过驳货物,警方一开车门,人群立刻散去,重新选点搬货,警方一撤,又有新的团伙卷土重来。

  不仅围堵很难,即便逮捕了涉案人员,调查依旧困难重重。

  据目前查获案件的涉案人员供述,走私路线由幕后“老板”操控指挥,作案团伙除核心人员外,多为网络聘请,有的还会对走私人员实行“岗前培训”,传授应对问话技巧,企图破坏完整证据链条。

  一批走私团伙从承揽业务,到运输、清关、货物交付形成“一条龙服务”,而且在收取中间费用时,采用现金或网络支付,交易记录隐秘,难以查处。

  从处罚的角度来说,一只只“小蚂蚁”被抓到以后,违法情节不是很重,逃税额达不到5万元,只能进行行政处罚。行政处罚往往造成这样的情况,走私者和海关人员说:“你赶紧罚了我,交钱之后我赶紧再来”,久而久之形成一个怪圈。

  4、满盘皆伤,怎么办?

  2015年,“走私僵尸肉上餐桌,最高肉龄超40年”的视频在网上持续发酵,虽然事后被证明肉龄夸大其词,但冷冻肉的危害不容忽视。

  第一,冷冻肉食品卫生质量堪忧。

  由于走私肉无法追溯源头,近几年“70后猪蹄”“80后鸡翅”的消息着实看得人胆战心惊。我国对冷冻肉的保存期有严格的限制规定,比如,冻分割牛肉可以贮存在温度低于-18℃的冷库内,但贮存期不宜超过12个月;对于水产肉类,国标限制规定冷冻水产品应包装完好贮存于-18℃至-15℃的冷库中,贮存期不得超过9个月。

  除了存在吃到“僵尸肉”的风险,运输过程条件恶劣,肉类很难在恒定冷冻条件下运输,可能会经过解冻再冷冻的过程,有些甚至已经开始腐烂又被重新冷冻。这个过程容易滋生各种细菌,比如李斯特氏菌属等微生物。即使再次冷冻,有些细菌仍然具有完整的细胞膜和并未受到多大影响的毒性。

  这些来历不明的冷冻肉,通过调味后变成餐桌上的“佳肴”,消费者很难分辨。

  第二,来历不明的冷冻肉,易夹带传染性病毒,不利于疫情防控。

  今年4月底,美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商泰森食品所在地的卫生部门确诊了182例与加工厂有关的病例。5月8日,美国疾控中心发布了一份报告,表明在美国19个州的115个肉类加工厂中,确诊了4913个新冠病例,其中20个患者死亡。

  不止美国,在加拿大、西班牙、爱尔兰、巴西、澳大利亚,都有肉类加工厂暴发疫情的报道。

  在全球贸易体系下,我国从今年6月以来,已有10余个省份在冷链冻品中检出新冠病毒阳性。在新冠肺炎疫情高发地区污染的物品,包括食品和外包装,经过冷链运输,可把病毒带到非疫区,从而引起接触传播。

  正常进口流程监管严格,可阻断疫情传播链条。而通过走私途径进入到餐桌的冷冻肉,出现问题的概率肯定要比从正规渠道来的食品高很多。

  第三,对正规肉类企业造成冲击,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水漂货”的低成本、低售价让正规进口的产品销售惨淡。一家正规肉类企业的负责人算过一笔账:以猪蹄为例,在当时的价格下,正规进口的成本每吨约为2.3万元,而走私货成本每吨仅为1.6万元左右,售价约为每吨2万元,远低于正规进口猪蹄的成本价。只销售正规渠道进口的肉,很可能亏本甚至倒闭,为此,部分正规企业不得不同时销售“水漂货”。

  【注:走私冻肉,行话叫做“水漂货”,即海上漂过来的没有经过相关部门检疫的冷冻肉制品。】

  被查获的走私冷冻肉品的事件,一次次给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敲响警钟。不论如何,我们有信心织牢食品安全监管网络,保障正规肉类企业的正常经营,守卫公众“舌尖上的安全”。

  文章来源:瞭望智库

中国玉米网版权及免责说明:

  •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玉米网,并在文章正文最后注明(中国玉米网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玉米网供应链(大连)有限公司、中国玉米网, 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 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 ,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 “来源:中国玉米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玉米网)” 的作品 ,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 真实性负责。

  • 3.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411-84755533

当前咨询0咨询答疑

您尚未登录,请 登录
大数据资讯为您所用
降本增效知您所需
多元服务供您所选
风险管控为您护航

客服时间(周一至周五8:00-17:00)

0411-84755533

新手指南

会员管理

入会须知

入会协议

认证会员协议

平台规则

交易管理办法

玉米交易细则

淀粉交易细则

法律声明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VIP 服务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服务条款|网站地图

为保证浏览效果及正常使用,建议使用:IE10及以上/Chrome/火狐等最新更新版本访问

COPYRIGHT © 2020 中国玉米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辽ICP备19018558号

服务热线

0411-84755533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