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找资讯
  • 找报告
  • 找产品
快速发布
数据中心 / Data Center
当前位置 > 首页 > 产业资讯 > 三农资讯

“在脱贫攻坚这件事上,我们是敢死拼命的” 分享到 来源:中国农业农村部 发布:2020-12-04 字号: 收藏文章

  这是一片曾经充满艰辛的土地,荒漠、风沙以及荒凉肃杀的边关,曾是这里的底色。一百多年前,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感慨这里“苦而不可居”“陇中苦瘠甲于天下”。25年前,新华社记者拍摄的一张照片中,一位母亲执一浅碗含水为几个儿女洗脸的场景,至今仍让人唏嘘。

  这里,是甘肃,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艰巨的省份之一。86个县市区,58个被纳入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17个是省定插花型贫困县;国家“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就有甘肃的临夏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

  这又是一片充满韧性的土地。千百年来,生于长于斯的人们,一直与干旱、贫瘠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

  特别是“十三五”期间,甘肃全省干部群众铆足干劲,越是艰难越向前,反贫困斗争取得了巨大成就。2013年以来,全省累计减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52万,75个贫困县区全部退出贫困县序列。

  反反复复“过筛子” 多年抓实“一件事” 

  站在“关了房门屋里也亮堂”的平房前,47岁的王小勤至今仍感觉“像做梦一样”。

  记者7年前来到陇南市礼县桥头镇张铁村时,王小勤还住着70年前的土木房。房内昏暗、潮湿,糊墙的报纸已经发黄,窗台、柜子积满了黑色灰尘,卧室的隔壁就是猪圈。

  “苦日子看不到头嘞。”王小勤说,地里一年仅能产两三百斤小麦,短缺的口粮要靠他和当时76岁的老母亲两人挖药材卖钱换得。

  2020年,再见王小勤时,旧房早已换成了明亮、宽敞的砖混平房。6年前,当地政府推进危房改造工程,王小勤获得1.4万元补助,推倒了旧房建起了新房。5亩“卧牛田”“眉毛田”种上了当归、大黄等中药材,平均每年给他带来6000元收入。另外,他在村里的药田里打工,一年也能挣上1.2万元。

  “现在的日子挺好。”长期艰苦生活养成的寡言少语的性格一时难以改变,但王小勤飞上眉头的一抹欣喜,是藏也藏不住的。

  在决胜脱贫攻坚之际,新华社记者深入甘肃贫困地区,时时能够感受到脱贫带来的类似幸福与喜悦。

  生活变了,村民们的视野也变了。

  “以前村民愁的是,今天吃什么,穿的好不好。现在不一样了,大家谈论最多的是孩子的教育和就业。”

  定西市通渭县马营镇陈坪村驻村第一书记周金珂说,这个深度贫困村,贫困发生率曾高达55.9%。如今,村里几乎家家都有大学生,全村上过大学的超过300人。

  张铁村、陈坪村是甘肃“十三五”以来脱贫攻坚行动成效的缩影。时任甘肃省省长的唐仁健介绍,目前甘肃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的突出问题基本解决,建档立卡贫困群众的增收渠道有效拓展。特别是2017年至2019年,甘肃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增速分别达到10.2%、10.3%、11.8%,明显高于甘肃农村居民收入增速。

  今年以来,面对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甘肃省全力消除影响、坚持定力,聚焦深度贫困,吹响了总攻号,全力攻克最后深贫堡垒。全省对8个未脱贫县挂牌督战,由省级领导干部分片包抓;贫困发生率超过10%的104个贫困村,由各市州主要领导包抓;县市区主要领导督战到户,包抓剩余贫困人口。

  贫困人口增收是挂牌督战的重要内容。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西和县中王山村村民张有返回青岛务工的行程被耽搁了。“每天都在关注疫情和复工信息,渴望能够尽快返回岗位或者再找一份工作。”他说,没活儿干,家里收入就没着落,心发慌。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陇南市西和县采取多种方式保障贫困人口增收。为了做好返岗和防疫两不误,西和县委、县政府专门组织工作小组,赴浙江、山东、上海等地与企业对接用工需求。通过“点对点”包车,让务工人员“下了车门就进厂门”。同时新设临时公益性岗位1000多个,县内51家扶贫车间陆续复工复产,千方百计帮助贫困人口就地就近就业。

  在家待了不到一个半月,张有便乘上返岗青岛的专车。西和县像张有这样返岗的还有3.75万人,多数是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道路是陇南市武都区蒲池乡杨家沟村产业发展和群众增收的最大短板。这个位于山半腰的贫困村,以种道地药材为生,但村民从村里步行至山后的中药材种植田至少需要一个多小时,把药材送往山下的市场又要两个小时。

  今年下半年,修路的挖掘机、推土机开上了杨家沟村陡峭的坡面。杨家沟村驻村第一书记陈姝蓉介绍,如今路基本修好了,村里拉货的骡子“下岗”了,有不少村民换了“三马子”。

  越到最后关头,越要坚定信心,越是胜利在望,越要一鼓作气。面对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和暴洪滑坡自然灾害“加试题”,甘肃全省上下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反复“过筛子”、反复“回头看”。甘肃省委书记林铎和时任甘肃省省长的唐仁健分别督战脱贫攻坚难度最大的东乡族自治县和宕昌县,多次明察暗访,确保脱贫质量更高、成色更足。

  把摆脱贫困的“山”一样的责任扛在我的肩上 不获全胜 决不收兵 

  白家村位于平凉市泾川县泾明乡,曾经封闭、贫穷的“小土村”,如今却是远近闻名的“网红村”。

  村民杨彩虹有两个“没想到”。没想到世代种地为生的农民也能吃起了“旅游饭”,没想到“美丽”也能战胜贫困。

  “我的农家乐一年收入四五万元,还能照顾家里,比外面打工好多了。”杨彩虹说。

  村民说,“小土村”蝶变,离不开54岁的“瓦工书记”。

  “瓦工书记”叫白宁安,有着过硬的瓦工手艺,还成立过工程队,是村里的“能人”。2013年担任白家村党支部书记以来,他放下收益不错的营生,带着乡亲们修路通水,改善基础设施的同时,依托当地独特的文化和自然资源,将白家村整体打造成国家3A级旅游景区,就地吸纳村民家门口就业。

  日迈月征,白家村越来越美,村民腰包也越来越鼓。

  脱贫攻坚任务能否高质量完成,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队伍作风。新一轮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一大批像白宁安一样的干部,把摆脱贫困的重任扛在肩上,和群众一起学习扶贫政策、发展扶贫产业,改变着贫困山乡的面貌。

  2019年10月7日晚,时任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扶贫开发办公室副主任的张小娟,在下乡扶贫返程途中,车辆坠江不幸遇难。

  张小娟生前遍访全县208个村和87个贫困村所有贫困户,采用漫画、微信语音播报等多种形式宣传扶贫政策,几乎把所有时间和精力都奉献给当地脱贫攻坚事业。

  “无数的热血青年,奔赴脱贫攻坚一线,用脚步丈量舟曲的山水大地,以众志成城的力量和勇气,拉近舟曲与小康社会的距离。”张小娟在生前的一篇文章中,道出了扶贫干部的初心。

  在甘肃,还有一批“把挂职当任职”的扶贫干部,他们来自各行各业,为甘肃脱贫攻坚助力。

  担任大山村驻村第一书记之前,36岁的张巨飞是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甘肃省分行人力资源处副处长。近两年,他带领村民接通了自来水、壮大产业规模、整治人居环境。昔日海拔高、悬崖高、贫困发生率高的“三高”村不仅摘掉了贫困的帽子,村民生活也越来越有模样。

  但村里剩余5.8公里的土泥路,一直牵着张巨飞的心。“村子本就偏僻,道路不通,以后产业如何发展?”张巨飞担心大山村脱贫后的可持续发展,他多次与县交通局衔接,终于将窑湾社、元头社等村社硬化路项目列入全县项目库。

  就在张巨飞全力为村里后续发展忙碌的时候,一场意外发生了。2020年5月7日,张巨飞在去东坡社开展帮扶工作的途中,遭遇车祸,全身多处骨折。躺在病床上的他,始终不忘大山村硬化路项目进展。

  现在,大山村的“产业路”正在建设当中。还处在恢复期的张巨飞说,他时刻准备着为村民致富奔小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不获全胜、决不收兵。记者从甘肃省政府获悉,自2018年5月25日起,甘肃省市县乡村各级党政机关等重要场所都挂起了脱贫攻坚倒计时牌,以此来时时提醒各级干部保持时不我待的精神状态,只争朝夕、分秒必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暴洪灾害与脱贫攻坚“三役叠加”,让全体干部更觉时间紧迫。

  唐仁健说,从省一级到基层一线,甘肃已经形成“敢死拼命、志在必得”的工作格局和氛围。

  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 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 

  入冬以后,以往一片枯黄的河西走廊却泛起了绿意。在武威市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富民新村,62岁的李应川正忙着打理温室大棚里的辣椒,再过几天辣椒就能上市了。

   “预计卖辣椒一个月有2000元的收入。”李应川说,家里的养殖暖棚还有20多只羊,预计到年底,家庭年收入超过4万元。



附件:

中国玉米网版权及免责说明:

  •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玉米网,并在文章正文最后注明(中国玉米网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玉米网供应链(大连)有限公司、中国玉米网, 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 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 ,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 “来源:中国玉米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玉米网)” 的作品 ,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 真实性负责。

  • 3.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411-84755533

当前咨询0咨询答疑

您尚未登录,请 登录
大数据资讯为您所用
降本增效知您所需
多元服务供您所选
风险管控为您护航

客服时间(周一至周五8:00-17:00)

0411-84755533

新手指南

会员管理

入会须知

入会协议

认证会员协议

平台规则

交易管理办法

玉米交易细则

淀粉交易细则

法律声明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VIP 服务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服务条款|网站地图

为保证浏览效果及正常使用,建议使用:IE10及以上/Chrome/火狐等最新更新版本访问

COPYRIGHT © 2020 中国玉米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辽ICP备19018558号

服务热线

0411-84755533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