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找资讯
  • 找报告
  • 找产品
快速发布
数据中心 / Data Center
当前位置 > 首页 > 产业资讯 > 三农资讯

今年安徽省小麦赤霉病仍将呈现大流行趋势—— 全力打赢今春农业生产首场硬仗 分享到 来源:中国农业农村部 发布:2024-04-08 字号: 收藏文章

  提起小麦赤霉病,安徽省已经营家庭农场11年的“新农人”赵岩岩仍心有余悸。

  “2015年的时候,雨水多,加上我们防控工作做得不到位,小麦赤霉病发生严重,小麦产量下降,农场损失不小。”位于阜阳市颍上县陈桥镇的绿源家庭农场负责人赵岩岩告诉记者,2015年防治小麦赤霉病的经历让他印象深刻,小麦赤霉病的防控也是他每年春季农业生产中最为看重的作业任务。

  小麦赤霉病可防不可治,是国家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属典型的气候型病害,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

  “如今的小麦品种、农机装备和农药都先进了不少,农业部门也充分重视并积极指导,小麦赤霉病的防控效果得到提升,这几年我们农场都没有发生小麦赤霉病。”不过,赵岩岩也表示了担心,“今年的雨水相对往年较多,防控难度可能加大,准备4月中下旬就开始防控工作。”

  安徽省是赤霉病易发、频发、重发区域,今年的小麦赤霉病发生趋势如何?

  “据专家会商分析,今年安徽省小麦赤霉病仍将呈现大流行趋势。”4月7日下午,在省农业农村厅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潘鑫介绍,今年菌源数量充足,且田间湿度偏大,墒情过多,田间环境适宜赤霉病菌扩展侵染。

  今年的天气条件也利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前期降水偏多、气温偏高,利于小麦赤霉病越冬菌源的萌发。后期淮河以南降水偏多,温度适宜,利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流行。”安徽农业大学副校长、省小麦赤霉病防控技术专家组组长操海群表示,预计沿淮及淮河以南小麦赤霉病发生气象等级为高风险,满足赤霉病偏重发生或大发生所需的气象条件;淮北地区为中风险,满足赤霉病中等发生所需的气象条件。

  下好“先手棋”,未雨绸缪,提前谋划,才能做好防控工作。事实上,去年秋种时,安徽省便引导种植主体优先选择对赤霉病抗性强的品种。今年2月,省植保总站、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就联合制定发布了2024年小麦赤霉病防控工作方案和技术方案,明确防控措施和技术路径。

  记者注意到,在今年的多场“三农”重要工作会议中,安徽省多次对小麦赤霉病防控工作作出专门部署。将小麦赤霉病防控纳入市县乡三级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考核内容、列入安徽省乡村振兴实绩考核范围,明确防控目标、任务要求。

  资金保障方面,今年中央财政安排安徽省小麦“一喷三防”资金1.95亿元,省财政安排2亿元农作物重点病虫害防控资金,也已分别于去年12月、今年2月下拨。截至3月底,小麦产区市、县共投入赤霉病防控财政3.64亿元,安徽省累计投入资金共7.49亿元。

  农机装备方面,安徽省落实施肥播种机46万台套、植保机械近50万台、植保无人机2万架。

  潘鑫表示,省农业农村厅还将安排16个农业和粮食生产保丰收包保联系服务组、6个赤霉病防控技术指导组,常态化、不定期深入田间地头,进村入户实地指导。通过“行政人员+技术人员+防治队伍”技术包保服务,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精细化的技术培训和服务。

  为落实要素保障,各地也将组织采购赤霉病防治药剂和防治社会化服务,做好机手培训和农机具检修。积极推进有条件的地方开展整建制统防统治和代防代治,确保小麦赤霉病统防统治覆盖率在80%以上。

  在科学开展小麦赤霉病防控工作中,如何推广小麦赤霉病全程绿色防控技术模式,落实“控流行、控毒素,保产量、保品质”的防控策略?

  “要紧抓小麦齐穗至扬花初期开展第一次预防,即见花打药,沿淮及其以南麦区、淮北中西部麦区施药后5天左右开展第二次预防,淮北北部麦区视天气情况开展第二次预防。”省植物保护总站副站长何振辉表示,若小麦扬花期遇阴雨天气,抢在雨前施药或选择雨停间隙施药,施药后6小时内遇雨应及时补施。

  此外,要实施以防治小麦赤霉病为主,兼治蚜虫、锈病、白粉病等病虫害和防干热风、防早衰工作,小麦赤霉病防治坚持“用高效对路药剂”原则。开展小麦“一喷三防”飞防作业时,要严格控制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喷施浓度,避免产生肥害。

  在器械使用方面,何振辉建议,推广使用植保无人飞机、自走式喷杆喷雾机等现代高效植保机械防治小麦赤霉病,植保无人机施药需使用自主飞行模式,同时添加飞防助剂,配合稳定剂使用。

  “我们将把小麦赤霉病防控,作为安徽省春季农业生产的首场硬仗,确保夏粮丰收的头等大事来抓。”潘鑫表示,针对今年安徽省小麦赤霉病呈现重发流行态势,安徽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植保机构将完善防控机制,推广绿色模式,重点抓好小麦“一喷三防”作业,努力实现小麦赤霉病防治全覆盖、小麦病粒率控制在2%以下的防控目标,确保小麦产量、品质稳中有升。



附件:

中国玉米网版权及免责说明:

  •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玉米网,并在文章正文最后注明(中国玉米网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玉米网供应链(大连)有限公司、中国玉米网, 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 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 ,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 “来源:中国玉米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玉米网)” 的作品 ,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 真实性负责。

  • 3.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411-84755533

当前咨询0咨询答疑

您尚未登录,请 登录
大数据资讯为您所用
降本增效知您所需
多元服务供您所选
风险管控为您护航

客服时间(周一至周五8:00-17:00)

0411-84755533

新手指南

会员管理

入会须知

入会协议

认证会员协议

平台规则

交易管理办法

玉米交易细则

淀粉交易细则

法律声明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VIP 服务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服务条款|网站地图

为保证浏览效果及正常使用,建议使用:IE10及以上/Chrome/火狐等最新更新版本访问

COPYRIGHT © 2020 中国玉米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辽ICP备19018558号

服务热线

0411-84755533

微信公众号